Site icon 台灣基進

邁向共存的最後一場仗 醫護勞動權益怎麼顧?

當共存成為台灣面對疫情的大方向,為了打造更有韌性與靈活的防疫前線,台灣基進與 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 召開聯合記者會,並邀集黨內醫療從業背景出身的幹部、議員參選人,從醫療基層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切入,提出三點建議方針。

(一)、成立和工會直接窗口,協助醫事勞工處理職災、勞資糾紛。

(二)、重整醫療後備人員,減輕前線負擔。

(三)、正視確診者照顧確診者現象,守護醫療基層權益。

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 台灣基進性別發展部 主任 吳欣岱 提到,自去年疫情起伏開始,工會就陸續有收到很多醫療人員的申訴。比方在醫院和確診者密切接觸的護理師被要求在家自假請特休隔離;支援了二三十場疫苗篩檢站的醫師完全沒拿到衛福部講好的補助津貼等等狀況。工會協助反應但常常花了數小時打電話,卻只得到「這個項目不是我們負責」這樣的答案。或是被政府單位和醫院踢皮球,一直被詢問「申訴的人是誰?」

近期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的防疫記者會,當記者提問有關醫療人員面對的困難時,主事者多是直接回「沒有這樣的情況」或是「津貼確實有發」,沒有試圖正視一線人員面臨的困境。工會主張,由政府單位包括各地衛生局和勞工局,建立一個醫療勞工的專屬窗口,讓工會在收集各地遇到的問題時能得到更加友善的回應,一起解決大家的問題。

台灣基進高雄市議員參選人 林園·大寮 楊佩樺 護理師以自身經驗舉例,2021年五月疫情爆發,自己因擔心醫護人員人力崩盤,發起「#高雄防疫後備人員」行動,以利在疫情變化造成防疫人員需求大增時,不影響到原有的人力,當時已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並保有當時挺身而出報名的名單。呼籲高雄市政府,能夠再次啟動合作,守護高雄醫療量能,也希望將此經驗推廣給各縣市。

目前中央指揮中心及各縣市政府在面對醫療人力緊缺時,大多是以增設篩檢站、蓋野戰醫院等應變措施。但若人力還是同一批,那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唯有提供完整的規劃和誘因,才能吸引新的人力投入防疫,增加醫療人力。原本護理人員的人力就已經非常緊繃,這兩年因為疫情,讓臨床或行政的事務大增,一線醫護為了台灣硬撐在前線。但希望護理人員常年以來的問題,可以被重視,可以真正解決護理環境的困境。

台灣基進高雄大岡山區市議員參選人 劉航遠 護理師指出,早在疫情發生已前,醫院就為了控制成本而導致人力長期不足,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不管是病房人力調度,篩檢診、疫苗診、又或是現在的視訊診療,也增加更多的臨床負擔,過勞早己是家常便飯。

指揮中心五月三號有份公文,內容提即「若醫療機構召回密切接觸者之工作人員後,仍有人力不足情形,可經主管機官同意,並徵詢工作人員意願取得同意後,得召回確診之工作人員提前返回工作」。目前也有醫院已經公告,人力短缺的時候確診醫療人員戴n95也要上班。雖然在指揮中心公文提到召回確診醫療人員,需要經主管機官及當事人同意才可執行,但在勞資雙方極為不對等的前提下,勞方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只能任由醫院割韭菜,同意各種不合理的要求,更不用說確診者醫護人員也有可能有年幼或年長的密切接觸者需要照顧,亦或是本身需要充足的休息,被稱為抗疫英雄的第一線醫療人員確診,卻無法得到應有的對待。

地方政府勞工局應落實審查各醫院之勞動爭議,以捍衛第一線醫療人員勞動權益。若確診醫療人員同意提前召回,應給予足夠之加班費、津貼,或給予時數休假日讓員工可以有完整的休息或補償。

杜承哲醫師 提到,自己直到昨夜醫院都還有外傷患者的胸腔緊急手術、產後大出血等,顯示疫情時間不會只有新冠病毒。在此呼籲希望不要因恐慌和資源佔用,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醫療量能方面,第一線要做輕重症分流也會擔心,如果輕症要自費、臨床判斷不能給藥,扮黑臉以後,是否能不能得到主管機關和院方的支持?在疫情前就很多人遇到過,應該自費或出院的患者投訴,或是打給主管機關,都回應說可以,這樣形同打臉我們的臨床裁量權,前線醫護很難得到民眾的信任。我們希望盡量信任患者,也希望主管機關務必支持醫護。

自己這幾年開始經營臉書的粉絲專頁,也發現在醫療資源特別珍貴的時候,很多不實的謠言從知名人士、名嘴甚至是政治人物口中說出來,反而造成很多臨床上的壓力,就有診所遇到無症狀的患者很希望可以篩檢,沒有風險因子也很想拿藥的情況,很多是來自恐慌性的渲染。

台灣基進秘書長 王興煥(格瓦推) 說,與病毒共存只是手段,目的在於公共衛生與經濟活動的共存,也就是追求防疫安全與治生產業最可能的兩全。但是生命價值高於一切,所以社會心理必然會將「共存」的責任託付於公共衛生量能,於是,始終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事人員,勢必承擔更大的壓力、更多的責任。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共存」,是百工百業在傳染病大流行中可以共存,而不是犧牲醫護權益的共存 — 這不是共存。

共同體的精神,絕對不是建立在剝削之上的歲月靜好。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