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 21 世紀初,一群青年踏上歐洲的土地,散落在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西班牙,但因為對台灣的繫念與知識的熱情而集結。
2008 年到 2016 年,是馬英九把台灣鎖進中國,千瘡百孔的時代;也是壓迫越大反抗越大,充滿使命感的時代。正如日本從幕末到二次建國,台灣要在中國的夾縫中屹立,迫使中華民國大政奉還,並朝著現代化轉型,也需要一群志士集結一股劈開保守氛圍的力量,與民進黨既合作又競爭。
於是我的戰友陳奕齊在 2013 年從荷蘭返回台灣,擔起了一項艱辛的政治工程:建黨。
台灣基進以明確的政治願景而組建:在國家認同主張台灣獨立,在社會議題主張公平正義。我們的建黨工程,是從未停息的宣傳理念、培訓黨員、實踐意志:對內,以「政治家必須同時具備冷靜的判斷力與為務實理想獻身的熱情」錘鍊黨員幹部。對外,召喚台灣共同體 「徹底斬斷中國法統與亞洲威權價值」的時代責任。
我們拒絕濫竽充數的虛胖與迎合民粹的投機,我們所組建的,是一支為了創造台灣新共和,可以共同學習、堅持理想、權衡審度的戰鬥隊伍。因為我們知道台灣的政治結構除了目前擔負本土政權的民進黨,也需要以台灣利益優先的在野黨。兩者亦合作亦競爭,國民黨才能被淘汰,本土陣營才能最大化,台灣也才能一步步走向「好國好民」的彼岸。
二、從台灣基進的緣起談台灣為何需要第三勢力
台灣基進在 2013 年以「基進側翼」的名稱初建,那時喊出一句迄今已成為本土陣營熟知的口號:「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淺顯易懂,但含括了對台灣大局的分析,以及組建政黨的動機。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指向兩層政治戰略:從本土政權到本土政體,從民主鞏固到國家打造。
台灣的國家與民主都不正常。目前構成政黨政治的主力,不是左派與右派,而是台灣黨與中國黨。只要中國黨還作為有執政可能的有力政黨,台灣的民主就不會有正常的監督,甚至不能有正常的輪替,這也是台灣國家不正常的關鍵因素。但是因為民主需要制衡,所以不可能由民進黨一統執政與在野的版圖;更因為民主需要輪替,所以藍綠兩大黨的結構若不改變,國民黨再次執政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國民黨再次執政,台灣就會迅速中國化,民主必然死亡:這就是用民主殺死民主。
台灣的統派民意已經低於 10%,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政治能量更多源於「民主需要監督制衡」的善意。也就是說,藍白聯軍的存在基礎是公民對民主政治的需求。民主不能回頭,如何避免民主制度成為國族存亡的破口,是我們必須克服的結構性問題。超克目前藍綠僵固結構的關鍵,就是需要藍綠兩大政黨以外的第三勢力,先站穩「以台灣利益優先」的在野黨角色,淘汰假在野監督之名行親中賣台之實的國民黨,而後與民進黨形成「本土執政與本土在野」的本土政體,以此完成民主鞏固,並展望國家打造。也就是說,對台灣而言,忠於台灣的在野黨存在與壯大的必要性,不只因為民主需要多元活水,更因為民主需要防衛,這是國家生存的必要條件。以「基進側翼」的角色襄助本土政權,再以「民主鞏固」的必要性打造本土政體,這是台灣基進在創黨之前,盱衡台灣大局所擬定的政治戰略,是「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真義,也是我們十年堅持的明確路線。
三、從台灣基進的堅持談台灣所需要的第三勢力
透過「為何台灣需要第三勢力」的分析,可以回答「台灣需要怎樣的第三勢力」。一言以蔽之:在國家認同更堅持台灣獨立,在社會議題更堅持公平正義。但我們回首第三勢力風起雲湧的這十年,黃國昌與柯文哲所煽動的,不是價值明確的新政治,而是投機取巧的民粹。他們捲起了一股「不問專業,也不問統獨左右,只要對現
況不滿就冀望新政治」的民粹風潮。從柯文哲到黃國昌,我們重複看到「新政治」的話術:「既有的結構是陳腐的,人民需要更透明、更清廉的新政治」,他們一再召喚的,不是程序正義就是道德論事,但想實踐什麼實質價值?左、右、統、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召喚社會厭舊喜新的情緒而獲得政治權力。
這種政治議程的集體倒退,始自 2006 年的紅衫軍之亂。地緣政治之故,台灣政治的第一課題本應是統獨立場,因為這是共同體的生存問題;但紅衫軍讓我們的政治從台灣與中國的抉擇,滑動為道德操守競賽,讓從政基本款的「清廉」變成凌駕統獨、可以託付台灣存亡的標準。諷刺的是,沒有堅定路線而攀逐政治權力者,大多禁不起操守試煉。
正常的民主社會確實會有相當比例的公民對傳統大黨主宰的政治結構感到厭煩,因此寄望新的政治勢力。但是一個長年在左右競爭正常國家,新的政黨不能只訴諸「新就是好」而迴避左右立場。同理,在深受中國威脅的台灣,任何訴求「統獨是假議題」的新政治,都是詐欺與民粹。
台灣民主鞏固所需要的第三勢力新政治,必須是比民進黨更堅持台灣獨立與公平正義,用這樣的「新」來說服社會:民主需要監督制衡,但不是由親中政黨或迴避統獨的政黨來擔任。
同樣是政治十年路,台灣基進始終拒絕模糊立場的民粹路線,因為我們知道,基於民主危機與國家安全,必須由「本土治理與本土監督」的新結構取代「本土執政與中國在野」的現況,這只能由本土立場清晰的政黨共同實現,而不能寄託於煽動民粹的投機政客。這是台灣基進的起手勢,也是我們屢敗屢戰的使命所在。
在柯文哲崩壞之後,我們必須學會拒絕民粹。為了民主鞏固與國家打造,台灣基進邀請所有對民眾黨作為關鍵第三勢力而失望的公民,一起為真正可行的「透過新政治改變既有藍綠結構」的務實理想而行動。
四、從台灣基進的挫敗談第三勢力的未來
今年的國會大選,台灣基進遭遇創黨十年最大的挫敗。這固然有泛綠選民「保大棄小」的環境因素,也因為我們沒有明確「在野監督」的政黨形象。
台灣基進仍然會堅持真實的台獨路線,拒絕中華民國、推動文化解殖、堅持轉型正義、對抗中國侵略。但我們也必須加強回應社會對舊結構的不滿與新政治的期待,與民主深化、公平正義、青年未來的時代課題共鳴,以專業打造清晰的「在野監督」形象,成長為一個可被更多人託付政治權力的政黨。
也就是說,基於社會公義的願景與本土監督的戰略,台灣基進必須站穩「在野黨」的角色。過去十年,我們成功打造了台獨政黨的品牌;未來四年,我們必須建立「以台灣利益優先而監督執政」的形象。
台灣基進的困局不見得是其他本土小黨的課題,但我們都面對一個相同的環境:當公民對兩大黨都不滿時,會寄望一個可以成「勢」的新力量,所以當年的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可以乘載這股民意而崛起。第三勢力的能量當然不該繼續被操弄民粹的政客利用,但是堅持理念的本土小黨如何成為公民願意投票的「有效選擇」?
關鍵就在「勢」,台灣基進、時代力量、綠黨、小歐盟、社民黨這些都以台灣優先、都主張進步價值的在野黨,必須連結成勢來說服社會:理念型的政黨有足夠的力量成為台灣真正需要的關鍵第三勢力,可以取代民粹的民眾黨,甚至可以逐漸淘汰親中的國民黨。
所以,在分析「基於民主鞏固所以需要比民進黨更堅持台灣獨立與公平正義的第三勢力」之後,關於第三勢力的未來,除了政黨各自的課題,也應該以共同價值為紐帶,共同回應公民社會對新政治的務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