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走向實踐,讓關心的議題得以推動,是士博投身政治的初衷。— 藍士博

#跟著小編一起看士博

▎「我寫過很多論文發表啊,但我家人會看到我寫的學術文章嗎?」

從學術走向實踐,讓關心的議題得以推動,是藍士博投身政治的初衷。

有次基進要開轉型正義相關的記者會,前一天我想跟士博借陳翠蓮老師寫的幾本書來用,士博傳來他家的照片說沒辦法借——書房堆滿整箱整箱的書,已經不知道從何找起。

有時候拜訪一些他學生時期的朋友,聽士博講到曾經的學者夢,當年如果不是家裡有些狀況,或許已經出國唸博士;又或者是講到「台灣文學」作為一個專業學科,體制化過程始終沒有完成時,他還是有些扼腕。

但我想,士博想打的始終是團體戰,透過組織和行動的力量,創造比單一個人更大的影響力。

所以從學生時期組織台灣文學讀書會,到與張之豪、吳沛憶(兩位都是現任議員)一起將台大濁水溪社復社,再到後來的史明口述史計畫,乃至於2008年到2014年之間無役不與的學生運動、持續辦了10年的共生音樂節,士博這段經歷,某個程度上正是本土陣營學生集結的一連串作戰,一群人從書寫轉向行動,不僅有組織,更有持續的實踐。

未完的學者夢,就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

▎「拜託逐家,予新个政黨、新个候選人一个機會」

2015年進入鄭文燦市長團隊,經過青年局、室長室和競選總部的洗禮,士博有豐富幕僚經驗。他也會說「其實我不太算是青年了」,畢竟已經是兩個小孩的爸爸。

但在地方鄉親眼中,士博毫無疑問是個年輕候選人,而且是沒有家族背景的政治第一代。

如同台灣基進一直主張的,在野監督必須有理性基礎,不能只建立在對體制的非理性反感上;身為新的候選人,我們也必須努力補上相對缺少的地方脈絡,並傳承過去好的治理經驗。但是,我們也確實正在創造台灣政治版圖裡,過去所不曾有過的新選項,一個始終堅持本土意識的忠誠在野黨。

如果兩黨的良性競爭,是台灣獨立或台灣國家完成的必要條件,難以想像還有誰比士博更適合扮演這個角色。

▎「我們家貨車不管停在市場旁哪裡,來補貨的永遠都能自己找到!」

在桃園大廟附近長大的士博,提到自己成長背景時,最常讚嘆以前跟著家裡做自助餐,看到在永和市場工作的人們那難以言傳的默契。

不過,小時候的回憶許多如今已經不復存在:有次經過大廟後,士博指給我看以前他幫忙賣童裝的店面,現在變成了一間彩卷行。以前士博家裡自助餐店會來補貨的舊永和市場,現在則是桃園捷運G08站的工地。

桃園正在轉型,人與人既有的連結是否有受重視,不僅攸關好的故事能不能被留下,更直接影響新規劃能不能符合舊需求,讓大家都能好好做生理,過生活。

選舉年,雖然主要精力只能用在競選上,不太可能做太多其他的事情,士博還是時不時就會說他未來想連結年輕人和不同資源,協助老城區、老市場轉型的計畫。偶爾有一些青年突然來黨部拜訪,說參加過士博以前在青年局辦的活動,剛好經過就進來看看——其實桃園,有願意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也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只差一位能夠去整合和串連的人,這是他最常說的「整合式的新政治」。

這是他對桃園的理想,是我們現在有機會能實現的未來。

在學術界與出版業界闖蕩十年,回到故鄉參與市政七年,現在士博終於要出來參選了,這一次,士博需要大家陪伴,一起讓基進、讓新政治在桃園深根!

#咱的台灣基進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