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18日,是「台灣筆會」發起日,而台灣筆會第一個分會,就選在台南鹽分地帶佳里,並取名為「 鹽分地帶分會 」。
台灣筆會的發起,起因是台灣在中國國民黨長期壓迫下,言論與創作遭受嚴密監控侵擾。1987年,百餘名本土藝文人士共同參與「台灣筆會」的發起,欲捍衛台灣文學創作的自主性,並以「保障作家人權,締造台灣新文化」作為成立的宗旨,由李敏勇先生執筆〈臺灣筆會成立宣言〉,並由有「工人作家」之稱的楊青矗先生,擔任第一屆台灣筆會會長。
〈臺灣筆會成立宣言〉中所提的八項文化改革,皆緊扣對言論自由的追求、反對一切不當審查,並重視台灣各種母語等精神。這些精神往後也持續發揚、實踐在各個領域。
參與台灣筆會的成員,大多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如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李魁賢 、 有台灣「國寶級」小說家之譽的鄭清文,以及「笠詩社」發起人陳千武等人,都曾任台灣筆會會長一職,為台灣做出卓著貢獻。
台灣筆會不僅有數任會長受邀擔任國策顧問 ,現在許多大專院校所設立的台灣文學系 ,也多受惠於台灣筆會於1995年推動的「大學設置台灣文學系」,而1997年,真理大學便成立了台灣第一所台灣文學系。2017年,引發各界議論的十二年國教課綱「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議案中,「 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 ——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的成員,也有許多來自台灣筆會。
鍾肇政曾於《台灣筆會月報》提到:「作為一個台灣人,是沒有資格絕望的,尤以做為一名台灣作家為然。」「你如果絕望, 凡事冷漠,隨波逐流,則我們這個曾經是美麗之島的國度將淪於萬劫不復的境地。」日前,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的事件,讓我們想起台灣文學一直是在殖民者的高壓統治之下逆壓成長,不論是日本時代、戰後國民黨統治時期,或是在現今尚未褪去以「中華文化」為尊的文化意識型態之下。在張良澤教授遭受物理上和精神上如此踐踏和霸凌之時,前輩鍾肇政的這番話語,成了我們今日共同的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