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台灣基進

美中2+2會談後,台美中關係再觀察

文:台灣基進國際部

本(3)月18、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國外長王毅、中國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阿拉斯加舉行美中會談,會議上布林肯一開場就批評,中國在香港、新疆和台灣的行動,對美國的網路攻擊、對盟友的經濟壓迫威脅到國際秩序的穩定,因此美國必須在和對談中提出這些議題。楊潔篪隨後回應美國沒有資格批評中國,且中國有中國的民主,「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此言立即引發中國國內小粉紅愛國心爆棚。

而在會議前,多數媒體都預測美中關係不會改善,不過在面對面的會談正面衝突仍然是較罕見的結果。從拜登上任至今兩個月,我們對台美中關係可以有幾點觀察:

1. 川普任內對中制裁,至今仍未鬆動

川普任內有大量的對中經濟和外交制裁,包括貿易戰下的高關稅、對「實體清單」上中國企業或科研機構的出口管制、對「中共軍方企業清單」上中國企業的金融制裁,將孔子學院、中國官媒指定為外國使團(foreign mission)、 對共產黨黨員的簽證禁令、對共產黨官員的資產凍結和金融制裁等,雖然在拜登上任後啟動重新評估,但目前並未出現暫緩制裁或是與中共重新談判的消息。

此外,部分制裁也持續推進中,如上週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更改香港選舉制度後,美國對相關中共官員進行制裁,以及美國商業部在美中會談前夕,依據川普任內簽署的行政命令提出對數間中國通訊公司的傳票,調查是否有損害國家安全的風險。

2. 中國想建立雙邊長期對話機制,美國不買單

美中會談會前到會後,中國官員和官媒對會談的形容都是「高階戰略對話」,美媒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知悉中國計畫的人士透露中國希望重建歐巴馬時期的定期高階會談「戰略經濟對話」,並且在四月安排習近平和拜登的線上會談。然而,布林肯在會議前就已於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上表示「這並不是戰略經濟對話,目前沒有進行後續一系列接觸的意圖」,明確否定將會談定調為高階雙邊對話。

美國特意安排美中會談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以及美日、美韓會談過後才進行,且拒絕建立美中長期對話機制,可以解讀為美國不再期待有辦法透過和中國對話來改變中國,而是優先與盟邦合作來約束中國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

3. 美國對台支持仍強勁,龐佩奧遺產部分延續

去年年底,前國務卿龐佩奧表明「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及在今年1月廢除台美交往內規,表明不會再為了安慰中共限制對台交往。雖然沒有更動美國「一中政策」,但也顯示美在一中政策下,仍然有台美交往正常化、官方化的空間。

拜登就職後,1月23日中共隨即以軍機艘擾台灣,美國國務院回應的聲明中,雖然強調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但對台灣官員的稱呼避開了正式的「官員」(officials),而回到過去較非正式的「代表」(representatives),似乎有重回對台使用非官方用語的趨勢。

不過,2月至今台灣駐WTO代表、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處長皆和美國的駐外大使在台灣的駐外館公開會面,3月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受邀至美國駐日大使官邸交流,顯示出龐佩奧解除對台交往內規的政策在拜登任內獲得延續

4. 美中持續對抗,台灣應把握脱中、深化台灣主體性契機

過去因為美國對中交往政策,為了避免激怒中國而使得台灣外交無法向正常化邁進,如今美國繼續將中國看作最大戰略威脅,自由世界逐步形成聯合抗衡中國的隊伍,包括英、法、德都有向亞洲投射軍力、維持南海自由航行的計畫,歐盟和五眼聯盟近日也針對中國在新疆的種族滅絕提出制裁,不向中國打壓妥協成為未來趨勢,台灣理應有更多發展外交關係的空間

今年一月台灣基進在拜登就職之初,就曾提出強化台灣主體性的「國安四箭」,用意是希望能透過展現高強度的防衛決心,提升台灣與其他國家建立抗中同盟的機會。雖然隨著今年八月的美豬、三接公投迫近,內政議題似乎比起國防外交更為急迫,然而我們應該要記得:

公民投票在過去台灣的脈絡,是我們面對中國侵略時,向國際宣示台灣不是中國內政問題的最終武器公投其實帶有高度的外交效果

2018年的核食公投限縮台灣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的機會,至今仍難以解決。今年八月的各項公投,是否會限縮到日後台灣與世界交往的機會,是我們必須持續審慎檢視的課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