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至今已滿百日,原本俄羅斯期待以閃電戰速戰速決,由於烏克蘭的頑強抵抗,已演變為持續僵持的資源持久戰。烏克蘭在泛西方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下,與軍事、經濟、人力資源都略勝一籌的俄羅斯對抗,已促使世界回到冷戰格局的意味。然而,望向與歐洲有陸路相連的烏克蘭,台灣作為海島國家,烏俄戰爭百日的延長賽,更是對台灣的深刻警惕。

📍當中國戰略思維從奪島作戰轉為長期封鎖?

對比於烏克蘭,台灣是一座易守難攻的重要世界航道樞紐島嶼。當兩岸戰事爆發,可想而知,中國若要採取強勢登陸作戰,必然付出重大傷亡代價,甚至,重傷中國經濟體系。取而代之,中國正在長期演練的,是如何透過軍事力量,封鎖台海周邊,截斷台灣海空經貿、資源之命脈。

雖然台灣對此早有因應而存有戰備存量,或許短期數月內可撐,但作為一個地質年代較年輕、土地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排名全球前十的國家,事實上,中國只要以軍事陸空經濟封鎖超過三個月,搭配在台的中國代理人以資訊戰干擾輿情,以此從內部顛覆已民心動盪的台灣政府,中國恐怕可以兵不血刃。

📍兩種突破中國海空軍事封鎖的作法

據此,台灣目前能夠突破中國軍事封鎖的方式有二:其一,是台積電等晶圓全球代工市佔率,在關鍵技術與勞動力取勝下,台灣因為掌握全球晶圓65%已上市場,中國忌憚於全球壓力之下,不會貿然封鎖。然而,在近年台海局勢緊繃同時,全球逐漸意識台灣晶圓戰略地位的壟斷危機,也已紛紛著手發展自己的晶圓產業鏈。若30年後,台灣此項戰略優勢不再,中國封鎖的風險將升高。

其二,日本最南端的與那國島與台灣蘇澳僅相距約150公里;再者,作為同樣以海空航運作為其經貿命脈,台灣島嶼的地理位置等於扼住日本向南的貿易動脈,台灣若被封鎖或遭中國納為內海,將使日本遭遇重大打擊與危機。因此,「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是嘴上說說的政治口號而已,若回溯至清朝《馬關條約》之前,這是日本百年前即已意識到的國土安全問題,也是《馬關條約》後日本晉升世界列強之一,為何要如此經營台灣的用意。

中國與台灣、日本、韓國之間,除了黃海、東海、日本海與台灣海峽這一片海域之外,毫無緩衝與阻隔。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試圖在去年編修《海警法》為中國海警擴權的原因。將東海與南海內海化,試探周遭海域各國主權底線,對台軟硬封鎖的可能性。

台灣唯一能做的有兩項:其一,是持續找出全球無法取代的新形態全球產業鏈;其二,唯強化日、韓,以及南海、南太平洋諸國的經貿與軍事合作。

當中國以海警、民船、海軍,乃至於空軍,形成足以長期封鎖台灣的戰力時,唯有台灣持續掌握無法取代的 全球產業鏈,以及與鄰近國家形成緊密的 經貿與軍事安全伙伴關係,方能突破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