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雪隧,路在眼前展開。不停往後逝去的風景,撲面的清新空氣,告訴我們已接近宜蘭。遊子回家了。

每年,宜蘭送出數千名高中畢業生,他們通常會前往其他縣市念大學,除非投身公教,否則泰半會在大城市就業,建立家庭、生小孩。越是優秀乖巧的孩子,終會離開故鄉越遠。有人說,宜蘭人的特色除了能單手撐傘騎車之外,就是「不管最後搬去哪裡,都還是很愛強調自己原本是宜蘭人」。這並沒有說錯。

​【民主聖地的莫名疲倦】

林意評是史上第一位參選宜蘭縣立委的羅東高中畢業生,這件事情的特別之處,要從宜蘭特殊的考試制度開始談起。宜蘭是全台灣唯一一個「高中沒有填志願制度」的縣市,你只能在蘭陽溪以南或者以北,選擇一所高中報名,然後期待考上。因此,宜蘭理論上沒有好學校或者壞學校之分,只有考上跟沒考上。而包括了羅東、冬山、三星等等廣闊的溪南,只有一所公立高中,就是羅東高中。

​過去,曾經所有有志升學的學生都必須前往溪北就讀,但1980年代之後,羅東高中已成為同樣好甚至更好的選項。因此,在這40年間產出的大量羅高畢業生,他們念了台大、政大、清大,卻從沒有人有機會回來參選縣長跟立委,這本身點出了宜蘭這塊曾經的「民主聖地」的「中年疲態」。

​很難想像,當年曾經無懼於黨國壓力,堅定支持陳定南、游錫堃當滿16年縣長的宜蘭,如今可以被醜聞纏身的國民黨林姿妙佔據這麼久。外地人可能會隨意的諷刺宜蘭已經「花蓮化」、「沒通過智力測驗」,但從某方面看起來,今日宜蘭人並沒有改變太多,真正變的是民主的意義。

​【被略去的前提】

​2018年,林意評不滿三十歲就以無黨籍身分參選鎮民代表獲勝,他很年輕,學歷好,肯吃苦,又是冬山鄉出身的標準溪南子弟,不少長輩紛紛上門泡茶邀他入黨。但是這些善意之舉,反而造成了林意評心中很大的疑問。

​「每個人都來教我怎麼選舉,教我下次怎樣選得更好,但沒有人是來跟我說,我為什麼要繼續選舉,我要完成什麼目標。」林意評回憶當時的狀況,「很奇怪,大家一坐下來,就開始談選舉技巧的事情,然後從頭到尾也只有談那些事情。」

​林意評沒有想要單打獨鬥的意思,他確實也想加入政黨,才能為鄉親做更多事。宜蘭的政黨政治已經走到一種「成熟過頭」,連前提都不需多談的狀況。在這個脈絡下,長輩們略去了很多前提,譬如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政黨而不是其他政黨?我們國家要走向哪裡?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因此,林意評後來做出了跌破眾人眼鏡的選擇,加入了台灣基進。理由其實十分單純,就是他選擇了「還肯主動跟他討論前提」,還願意花點時間告訴他國家應該長成什麼樣子的政黨,如此而已。

​這種政黨政治過於成熟產生的疲倦,反映在林姿妙的當選上。當大家都已倦怠到不想去討論最根本的前提,也就是統獨議題時,宜蘭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大可以偽裝得跟泛綠陣營很像,只要童玩節不停辦,營養午餐有得吃,選誰「似乎沒差很多」。

​宜蘭看似堅實的「黨外」民主基礎,在近十六年間其實一直宛如被暴雨沖刷的溪床那樣漸漸流失。而最近的選舉結果甚至顯示,宜蘭的泛綠票源竟被民眾黨吃去了十趴左右,明明宜蘭人反對親中才是主流民意,大家卻出於一種對僵化民主政黨政治的不耐煩而投給連國民黨都能談合作的民眾黨,這是很可怕,很危險的事情。

​對於我們的未來,不能期待選民「心照不宣」。我是誰,我主張什麼,我期望看到怎樣的未來,必須大聲講出口,才會成真。否則就會被宵小之人趁亂拿走。

​「我是林意評,我比誰都認真看待公務機關的清廉與否,我想要重建宜蘭這塊土地的榮光,我主張台灣獨立。」

​宜蘭人能在1981年選出陳定南,就能在2024年做出同等正確的決定。

​宜蘭鄉親只要擁有足夠的資訊,就能做出智慧的判斷。這是台灣基進引以為傲的林意評,懇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