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國防安全研究院公佈2023年第一波的《台灣國防安全民意調查》的調查報告,其中一題詢問民眾「請問您對於國軍防衛臺灣的能力有沒有信心?」的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對國軍防衛台灣能力沒信心的民眾超過五成。
從去年至今,無論是各國議會與首長組團訪台,或是國際重要媒體對台海情勢的剖析,甚至美國援引《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授權撥款援助,都可以看出很多國家比台灣更重視台海威脅。
台灣基進要再次叩問,我們的國家安全防衛戰略是否已經具足,以及,國軍目前的戰力整建,是否有能力對抗中國解放軍,能不能打?敢不敢戰?台灣基進要從制度上一一點出現有的政策空白與潛在風險,期許國防部能夠正面地看待台灣目前的國防安全弱點。
❗️黃埔精神帶來錯亂的國家認同
精神戰力亦是整體國防戰力評估的其中一項關鍵指標。國防部2024年度編列近4400萬元預算,竟是用來盛大慶祝「黃埔創校/建軍百年特展」,意圖與中共爭奪「黃埔正統」話語權。與此同時,2024年度的「作業維持費用」預算項目卻不增反減,這項預算多數是用來維護武器裝備,若無法跟上軍購的腳步,影響的不只是預算的浪費,也影響軍人操作武器的安全性。
台灣的退將頻繁對中國表忠,台灣的部隊共諜層出不窮,這已經造成台灣與國際社會對於台灣的國防不信賴。國防部能不能打?敢不敢戰?我們首先要叩問的,竟然不是具體的「強軍」措施,而是槍口向哪的忠誠問題,著實可悲。
❗️戰力整合與平戰轉換機制
目前我們的主力常備部隊,包含志願役、義務役,此外義務役又有不同的役期。 2024年一月,義務役會恢復為一年期,屆時會有四個月、一年、志願役,這些因為役期差異產生訓練落差,如何整合?兵役延長一年後,常備部隊的因應或調整如何整合、訓練、編組?
烏俄戰爭從普丁宣布特別軍事行動到正式開戰,期間間隔不過24小時。當戰事爆發,台灣的中央政府是否能在24小時內準備好發布緊急命令?地方政府是否能一肩扛起民防的角色?台灣基進於2023年萬安演習期間,於北中南三地實測,發現即使事前不斷呼籲,應該更慎重面對,但實際演習時,仍流於擺拍。這樣的準備,真的沒有問題嗎?
❗️大陸軍主義桎梏,作戰區劃分切割戰場,不利聯合作戰
台灣幅員狹小,就台海防禦態勢而言,以台灣本島為中心的周邊海空域,就是一個獨立戰區,恰如中國負責攻台任務的東部戰區。目前作戰區的設立,表面上讓三軍聯合作戰指揮立體化,實際上仍停留在陸軍視角的「地境線」的二度空間。基本上,戰機起飛後很可能旋即進入另一個作戰區,戰艦在海上也無須航行多久,即會轉換作戰區,硬把海空域劃分作戰區,不僅對聯合作戰指揮有一定難度,還會造成海空軍現有兵力分割弱化。
國防部作戰區設立,旨在追求跨軍種的三軍聯合指揮作戰,在基礎地面戰術單位的建構上,亦應朝此方向發展。國防部於2019年開始整編聯兵營,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如機動裝備不足、空中火力支援配合度不足、砲兵部隊跟不上速度、後勤能力不足等,不一而足。持續全面推動聯兵營的編成,務使國軍從作戰區到基礎地面戰術單位,皆符合「三軍聯合作戰」的思維。
💡台灣基進主張
敵我意識與為誰而戰的忠誠問題一旦模糊,面對中國已經是「準宣戰」的挑釁,難怪國防部堅持以「避戰」為最高原則。以烏克蘭為師,備戰不能以避戰為核心,而應有打勝戰的決心。國防部必須「為戰爭做準備」,而不是「為避戰做準備」。
📌「先愛台、再強軍」,建立軍隊台灣認同並徹底實施國防制度改革。
人會為了保護所愛之物而無畏,台灣的軍隊必須揚棄中國認同的黃埔精神,陸軍鳳山、空軍岡山、海軍左營,徹底做為台灣共同體的屏障。面對極可能對台灣發動侵略戰爭的中國,要以「你要戰,便作戰」的決心來備戰,並將預算用在真正能夠提升裝備品質及日常備戰,甚至補助基層國軍托育上,更為實際。
📌整合役期落差,檢討中央與地方的平戰轉換機制。重鑄國防戰力,提升國防信心。
先前被稱為最重要業務的《全民動員防衛法》修法,關係到爆發戰爭時,國軍常備役和民防單位的動員準備與行動準則,只因中國國民黨片面的反對,就擱置至今,國防部如今要不要繼續推動?
📌跳脫大陸軍主義,調整作戰區,重鑄三軍聯合戰力。
作戰區以台灣縱軸來分界,二分為面向台灣海峽的東部戰區,與面向太平洋的西部戰區,不僅能讓三軍聯合作戰更直覺,簡化作戰區亦能減少指管成本,達到快速布署、快速反應之效。同時持續全面推動聯兵營的編成,務使國軍從作戰區到基礎地面戰術單位,皆符合「三軍聯合作戰」的思維。此外,因應新式戰爭,包含無人機、資通電軍等第四軍種,更應該積極強化,更能有效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