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總統大夢還沒醒 暑假地理作業拿0分
台北市長 柯文哲14日在議會接受質詢時,面對議員質疑不顧「共機擾台」威脅,硬要辦「雙城論壇」的責任推給中央政府,還說「我當總統,我的飛機也會過(台海)中線」。對此,台灣基進奉勸,柯文哲的總統大夢該清醒了。柯文哲不但地理概念0分,也毫無台灣政治人物應具備的基本常識和素養,不斷放出這種像是小學生暑假作業,故作豪氣干雲卻沒有任何意義的廢話。其對中態度更是前後不一,除了跨時空打臉自己外,更無情放生自己的學聲鳥心腹。
日本觀察系列(4) – 李登輝與安倍晉三 台灣與日本的國家正常化任務
1999年的今天(7/9),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提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目的是要阻止江澤民,在中共50週年國慶日(1999年10月1日),當著眾多外國領袖的面宣布,海協會汪道涵訪台時,雙方將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展開政治談判。
日本觀察系列(2) — 賴副總統赴日弔唁 岸田文雄延續安倍修憲遺志
台日外交重大突破!賴清德副總統親身赴日弔唁,從岸田文雄近幾日的宣示看來,除了對台在外交上有所推進之外,延續安倍晉三的修憲遺志也將對台造成重大影響。
追思台灣恩人安倍晉三 基進南北串聯齊悼念
台灣基進全體夥伴為了回報安倍先生「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恩情,9日起也在台灣展開南北串聯,向安倍先生致敬。我們發願「安倍的事,就是基進的事」,誓言承續安倍先生堅持街頭宣講、守護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對抗中國極權擴張的意志。
防疫韌性不代表防疫成果 國民黨又想製造恐慌?
台灣因為前幾年守得太好,所以和其他國家接軌的時間點已經慢了一些。我們很幸運地晚了一兩年才要面對共存,但接下來 重新開放 以及 邊境政策 會是更重要的事。
政治渣男快回頭!國民黨「親美反共」攏是假
(11)日舉行「政治渣男快回頭!國民黨『親美反共』攏是假」記者會,對於這種一邊騙美國、一邊哄中國的渣男手法,敦促國民黨懸崖勒馬,以台灣利益為優先;同時也呼籲台灣民眾看清中國海峽論壇的「統戰」本質。
「台灣有事,日本有事。」── 安倍晉三(1954-2022)
本前首相 安倍晉三 先生今(8)日在奈良市演說期間遭槍擊後送醫不治,台灣基進深感震驚,我們嚴正譴責暴力,並為安倍先生的逝去表達哀悼。
咱ê路名咱來號,威權象徵ài讓道
台灣基進8日舉行「咱的路名咱來號,威權象徵愛讓道」記者會,針對內政部最新公布的設籍路名排行前三名「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呼籲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正視道路轉型的議題,從地方基層做起,去除所有道路(含路、街、巷)以及區、里、學校等,所有「威權象徵」和「大中華主義」名稱,提升台灣民主和生活的品質。
中國紅統滲透也「變種」 無黨「非素人」、小黨「假清新」?
《自由時報》報導,愛國同心會收受中共資助在台發展組織,遭依我國《國家安全法》查辦一案,台北地檢署5日公布調查進度,該會成員承認收受中國國台辦及各省台灣事務辦公室資助,不只介入台灣民主選舉、舉辦餐會賄選,更開設「共產黨黨課」吸收中國配偶,在台灣對台獨、港獨、法輪功活動進行各類政治性攻擊,全案將擴大偵辦。
對此,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警告,雖然愛國同心會受中共指示介入相當明顯,但2022年底更出現一些沒有人聽過的「小型政黨」,目前與中國往來密切,不僅如此,其中也有許多前黑道背景的政黨。沈伯洋認為,種種跡象都顯示親中小黨已經進化,用推派青年軍以「素人參選」的模式掩人耳目,已不像過去大張旗鼓的推派紅統候選人。
沈伯洋說,中共對台統戰以「青年一代」、「基層一線」雙管發展,所以主要策略就是推派年輕人出來選村、里長等基層公職, 且相較於台灣中央選舉而言,地方選舉更容易干預。常見的方式就是中配拉攏民眾建立在地組織,例如成立「女性XX黨部」,以「政治素人」之名派人出來選。
我們親眼見證,從2018年的地方大選、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再到近年的罷免,都可以看到親中勢力、統派小黨、紅色力量活躍的身影。中國的滲透手法日益進化,今年底的大選,必定會捲土重來,以更細緻的操作方式,意圖利用台灣的民主制度再度奪取話語權、破壞民主秩序。
我們在此殷切呼籲選民們加倍警醒,慎防紅色勢力擴張。但也不禁擔憂,相關抗中法案進程延宕,台灣防堵中國「紅色病毒」的速度,是否能夠趕上其不斷滲透入侵且不斷「變種」擴散的態勢?
台灣基進一向主張必須杜絕中國利用台灣的政治、經貿與文化開放的制度進行滲透,也曾在國會提出《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與《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盼能遏止中國勢力透過各種代理模式侵入台灣。目前雖然已有《反滲透法》,然而該法針對滲透行為的認定界線在參選人「選舉公告發布」,但代理行為大多早於政黨初選前後就開始。
現行《反滲透法》只針對選舉公告發布後的選舉期間,無法反映台灣現實的政治運作。這也是我們極力倡議應該強化升級抗中相關法案,補足現行《反滲透法》的不足之處的理由。本次愛國同心會案例,以及學者提出的擔憂,再次證明台灣基進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張佑宗日前也曾在《新新聞》的專欄撰文指出,過去台灣社會對地方選舉是「選人不選黨」,或者仰賴地方派系、農漁會、社區發展協會、宗親會甚至黑道勢力動員的刻板印象,已經逐漸改變。全國性及地方性選舉的界線,也在社群媒體和科技發展之下逐漸模糊。近年來民眾投票偏好的影響因素,也以「政黨推薦」和「對美中關係的看法」占比最高。
在這個無黨未必「素人」、小黨未必「清新」的新時代,我們可以自信地宣示,以抗中作為核心理念號召、集結的台灣基進,是絕不可能被中國收買、對台灣永遠忠誠的「抗中第一品牌」。因為我們堅信,人或許會改變,但理念永存,唯有透過政黨理念的凝聚,才能成為撐起台灣民主屋頂,最堅定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