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以色列在遭到哈瑪斯組織攻擊後,於48小時內完成30萬人動員,第一梯隊10萬人24小時內完成報到,72小時追加動員,總計動員36萬後備軍人。以色列的動員快速,讓後備軍人成為一支不能忽視的可恃戰力,展現以軍堅定的抗敵意志與全面反擊的決心。

不僅如此,由於絕大部分國民都需要服役,從軍的經驗成為全民共同體驗;軍人實際經歷與任務,廣為人民理解;每家每戶都有軍人也使全民意志集結於保家衛國的使命。此一凝聚力,構成社會支持國防的意志基礎,使國家在敵人環伺的凶險環境中存續。

我們可以說,後備戰力也是嚇阻敵人進犯的指標之一。

國軍號稱擁有超過200萬的後備大軍,並可以在24小時內動員21.5萬的後備軍人投入戰場。但台灣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訓練內容不扎實,向來給人入營「掃地、割草、無所事事」的印象。因此,國防部於2022年3月推出「新制教召」,除了將原本7天的召期延長至14天外,也加強了教召訓練的強度,展現改革後備軍力的企圖。

如今新制教召已經推行超過1年,教召兵員今年預計可達2.2萬人。然而,根據媒體對這兩年召員的訪問,還有在網路上分享教召經驗的文章,都提到了許多共同問題。

📌現行後備制度問題一:後備教召編制零散

目前新制教召號稱要達到「就地動員、就地訓練、就地備戰」的目標,看似美好,然而後備指揮部並沒有依據兵員服役時的兵科專長進行人員編組。一個教召連隊裡有憲兵、砲兵、裝甲兵,兵員的專長更是復仇者防空飛彈、工蜂六型多管火箭、雷霆2000多管火箭、M60TTS戰車、CM11等等高階專長都有,卻被編入「後備步兵連隊」。

這樣編組,除了兵員的專長無法得到確實的複訓,假如主戰與守備部隊有戰損或陣亡,也不可能奢求後備部隊的同專長兵力能夠馬上填補。即使是同一批召員,也沒有按兵科專長在單位內平均去分配,也就是說,戰時某個排/班會根本沒有辦法做火力增援或兵科協同,因為編制內根本沒有那樣的人。

📌現行後備制度問題二:武器裝備不足、複訓能量不足

除此之外,後備教召連武器裝備都不夠。

槍榴彈兵沒有打過一次槍榴彈;通信兵沒有背過一次AN/PRC-77無線電機(軍中俗稱:拐拐),甚至連隊總共3個排,只有1個排的傳令兵有無線電機;情報士官僅接受步槍兵訓練,沒有任何複訓情報士官的情搜專業技能課程。

可見以往後備軍人教召時,各接訓單位之間,互相借用武器裝備,互相支援訓練人力的情形依然沒有改善,更可看出編制相當零散,完全顯示出即使新制教召,依然僅是形式化的過場。教召無法進行專長複訓,如何維持兵員的本職學能,如何作戰?更別提現在後備部隊沒有砲兵與甲車,最後真的只有輕兵器與衝鋒。

依現在的狀況,我們可以大膽的說,當前後備訓練與武器裝備的質與量,後備士兵頂多就是個合格的步槍兵,沒有任何兵科專長、戰術訓練可言,其他如領導統御,就根本不用提了。屆時後備部隊人員如果投入作戰,顯然會因訓練與裝備兩缺而傷亡慘重。

📌逾六成民眾願為台灣而戰

2023年5月,國防安全研究院公布2023年第一波的「台灣國防安全民意調查」,當受訪者被問到「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台,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時,調查顯示表達願意的民眾比例為73%,同樣的題目曾分別出現於國防院2021年9月、11月、2022年3月、8月及11月的調查,每一波調查皆顯示,逾六成民眾表示願意挺身而出、為台灣而戰。

這些人或有後備役身份,更有可能大部份人早已不具常備役身份,但其願意挺身保衛台灣的意志不該被忽視。當中國發動對台軍事入侵時,這些人或將成為保衛台灣的一份力量。

這一群人不需要薪資待遇的招募話術,就有保鄉衛土的強烈動機;不需要耳提面命說敵人是誰,就有抗敵的堅強意志,可以更專注投入地進行訓練而不苟且敷衍。平時,他們是維持社會如常運作的一份子;戰時,他們可以是戍守家園的一支戰力。除了入伍服役外,台灣政府與國防部應該好好利用這份民意,透過組織、訓練,讓這份意志真正成為台灣抗敵的戰力。

💡台灣基進主張

💪擴大後備兵源,轉型「台灣家鄉軍」

烏克蘭在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後,痛定思痛組建「國土防衛隊」,並在2022年的俄烏戰爭中負責城市戍衛與軍勤民防等任務,是烏克蘭堅定抵抗意志的具體展現。與波蘭「領土防衛隊」和瑞典「鄉土防衛隊」一樣,皆採志願制,依「就地動員、就地訓練、就地備戰」的核心精神,參與者可以繼續原本的工作,並定期回訓。

就目前國防部對後備部隊的戰略定位,以及後備動員的體制來看,新式教召所欲達成的「就地動員、就地訓練、就地備戰」三項目標,與國土防衛部隊有許多功能重疊,台灣可以參考各國相關組織的運作方式,因地制宜,將其運用在國軍後備部隊上。

綜合來說,擴大後備系統的召集對象,讓不在現行後備編制內,但有意願為台灣而戰的公民,無論年齡、性別,都得以被納入編制,為台灣貢獻熱血。以此將台灣的後備系統轉型成「台灣家鄉軍」,作為城市戍衛與軍勤民防的其中一支戰力,給予前線部隊最直接的支持。

💪整合差異、落實訓練,是後備轉型的大前提

從2024年開始役期延長的新制義務役,據國防部所言,會有著全新的訓練內容。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在新制義務役役男退伍成為後備役後,會跟軍事訓練役一起教召,國防部要怎麼因應這兩批後備役男在戰力上的落差?

俗話說「三日無溜 peh 上樹」,以目前國軍後備教召的訓練品質與頻率來看,似乎無法完整發揮理想的後備戰力,更不用說成為可恃戰力以保衛鄉土。

後備動員制度必須進行改革,不只已經是社會共識,許多與台灣有利害關係的國家,也極為關心這個問題。國軍必須先正視今日後備動員制度的問題,是經過長年累積下來的結果,絕不是現在才出現。在進行改革時,才能切中其弊,而不是再找一個藉口。

擴大後備兵源,召募有志保衛鄉土的保台志士。同時,教育召集訓練一定要落實,更是後備系統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