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irk Lim
2022年7月8日日本時間11時30分,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奈良市為自民黨籍參議院選舉候選人助選時,遭一名41歲奈良縣男子山上徹也槍擊,因大量失血,同日下午5時3分宣布不治。
消息傳出,國際社會一片震驚、哀悼,台灣國內輿論皆然。安倍家族史稱「一門三相」─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榮作,以及安倍晉三本人與台灣皆有深厚淵源。岸信介修訂《美日安保條約》,也是首位任內訪問台灣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不隨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拉抬自我選情與中國建交起舞,並表達挺台立場,拒絕中國訪問日本,且為最後一位任內訪問台灣的首相。而安倍晉三,是我認知中近代日本最極具長遠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卓越的政治魅力與外交風範不在話下,重視自由的普世價值及捍衛民主理念的決心,最為令人敬重感念。但另一方面,他的遇襲離世,似乎也意味著一些警惕。
安倍的印太戰略規劃啟蒙於2007年在印度國會發表的演講時提到,「印太交匯之處」是「兩大洋的自由和繁榮有機地相融合的地方」,點出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的自由航行與經濟繁榮,是相輔相成的關係。2016年8月,安倍晉三在肯亞發表《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演說,提倡「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概念。更具體指出,海洋是公共財,如果無法在海洋上自由往來,交流、共享利益的傳遞必會受阻,世界也無法營造共同富裕。因此,世界各國都必須遵守國際法,認知到海洋是公共財,促使海洋得以開放且自由。所以安倍希望認同這項理念,且願意共享自由、民主、基本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國家相互合作,並將這樣的概念發揚推廣到世界各地。相當於是將,2006年安倍與時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共同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自由と繁栄の弧)倡議,用於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自由で開かれたインド太平洋戦略)地緣區域。這一系列安倍打算用「民主價值觀」串起來的連線,宛如印太版的北約,帶有對陸路極權體制的中國、俄羅斯等國進行制衡圍堵的意涵。
所以當2008年歐美正在讚嘆中國崛起、中國是金融危機的穩定力量之時,安倍早已察覺中國披著「和平演變」的外皮,隱藏擴張並輸出專制毒素至全球的企圖,不斷遊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川普必須重視印太的戰略地位,防止中國侵蝕該區域好不容易建立成長的脆弱民主。台灣與日本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共同面對中國片面改變現狀,不斷在台海進行軍事恫嚇,因此安倍多次呼籲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應放棄「戰略模糊」政策,去年底更在視訊演說中表明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對於美日安保而言也是同樣「有事」,日本不允許武力侵台狀況發生。此舉等同公開宣告「美日安保」範圍就是包含台海,中國若攻台,美日會聯手介入,藉此警告中國應認清事實並有所節制。
2012年安倍上任後,積極推動「國家正常化」,就是希望修正修憲第9條讓日本擁有自己的軍隊,不再侷限專守防衛的任務;2015年推動解禁部分集體自衛權,使日本能夠在海外出兵,捍衛自己及遭到攻擊的盟友。目的是為了紓解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壓力,為日本有實力投射武力維護印太的區域穩定作準備,特別是因應中國的軍事侵擾。但在日本受到非戰思想影響的左派及親中人士眼中,國家擁有自己的軍隊是軍國主義的復辟,另一方面他們又過度美化中國的社會主義路線,完全無視中國擴張軍備、獨裁高壓的作風,正與左派的基本精神相違背。某些人對中國的認識不足,總是善意解讀,以閹割自我的防衛能力避免激怒對方換取和平,這是日本走向區域和平維護者的過程中的一項隱憂。
2013年菲律賓向海牙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控告中國的九段線主張和海洋執法活動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16年仲裁庭裁定,否定中國的九段線,並應停止在南海填海造島等活動。中國迄今仍視國際法為無物,依然故我,甚至在人造島上布滿軍事設施,嚴重危害南海周邊國家的國安,阻礙國際船隻的自由航行權。同樣始於2013年,中國極力推行經濟統戰企圖濃厚的「一帶一路」;2019年習近平發表《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談話,強調「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隔年2020年開起不斷軍事繞台對台恫嚇。內政方面,中國最明顯的變革,便是摧毀一國兩制收回香港、新疆種族清洗、利用疫情為由肅清政敵等等。由此脈絡觀察,中國對外擴張勢力範圍,對內緊縮自由度,所有足跡都指向為塑造極度威權的習帝國。或許小粉紅認為安倍的去世是偉大祖國的一大勝利;或許中國與所羅門安全協議掐住澳洲通往南海海域及日本的海運咽喉。但習總加速師萬萬沒想到,各種戰狼作為都是中國親手一片一片撕下自己鋪陳已久的假面具,用醜陋的真面目向信奉民主自由價值的國家宣戰。
因此我們預測,安倍留下的政治遺產在中國不斷推促、外宣之下會加速整合,像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進程,將不斷推出實質合作項目,維護印度洋、南海、東海勾勒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日本這次選舉,國內修憲勢力的自民黨、公明黨等取得在參議院獲得超過三分之二多數議席,在日本民意支持、抗中意志來到史上最高程度,有望通過修正修憲第9條。以上事件一旦形成,等於是完成軍事圍堵中國的最後一塊拼圖,美、日、印、澳皆可運用國防力量確保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從上個月北約元首峰會邀請日、韓、澳、紐參加,代表北約加強對印太地區的重視,若日本再補強修憲後的軍事力量,民主價值鏈的軍事陣線跨地域串聯儼然成形,而態度一向保持中立曖昧態度形象的印度,則很難再持續模糊策略,必定要在兩陣營間選邊,否則將遭受孤立。
安倍口中「你我共同價值更強大的守護者」的台灣在此局勢必有重要角色。7月11日副總統賴清德赴安倍東京家中悼念的畫面在媒體曝光,透露出日本會一改過去對台灣議題的隱諱,大打台灣牌對抗中國的壓迫。民間民生交流更為頻繁緊密,無庸置疑,現任官員的互訪或許也不為奇怪。最重要的是落實「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執行面作為,那日艦自由航行台海周遭,日本自衛隊與台灣海巡署一同演習,訓練平戰轉換維護區域免受中國侵擾,應指日可待。台灣是地緣政治中,軍事對抗中國的首要樞紐,更是民主價值的信念終勝獨裁政權的重要圖騰,在安倍的努力下讓日本政府與人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是為保護共同價值付出,也是維繫本國重要利益之所在。
民主與專制體制的對抗是一場無止盡的消耗戰,民主陣營受法治、民意、基本人權所約束,面對毫無下限的對手各種反人類手段攻擊,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但也是一場維護自己是個「人」的戰爭。台灣失去一位經常對我們伸出援手的日本好友,令人惋惜,如果心裡感到不捨想替他做點什麼,那就堅定自己的意志,延續他心中「在自由開放的海洋裡交相同理念的朋友」的理想,不要一時挫敗而喪志或是妥協。守護價值觀的過程會遭遇許多挑戰,也因為這些歷練讓自己的目標更加清晰,愈能辨別誰才是真正的朋友。